迕字的意思和解释
迕
⻌部 共7画 半包围结构 U+8FD5 CJK 基本汉字
迕字概述
〔迕〕字拼音是(wǔ),部首是⻌部,总笔数是7画。
〔迕〕字结构是半包围结构,可拆解为(⿺辶午)组成,造字法是形声字。
〔迕〕字仓颉码是YOJ,五笔是TFPK,四角码是3830.4。
〔迕〕字统一码UNICODE是U+8FD5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(基本汉字),十进制:36821,UTF8:E8BF95。
〔迕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二级字表中,属次常用字。
迕的意思
迕 wǔ ㄨˇ
基本解释
①相遇。相~。
②违背,相抵触。~目(反目,不和睦)。违~。莫敢复~。
详细解释
动词
1.形声。从辵( chuò ),午声。本义:相逢;相遇。
2.同本义。
迕,遇也。 《玉篇》王甫时出,与 蕃相迕。 《后汉书 · 陈蕃传》
meet;
3.违反;违背。
倒道而言,迕道而说者,人之所治也,安能治人? 《庄子》上下相反,好恶乘迕。 《汉书 · 食货志上》
violate;
4.交错;夹杂。
百年三万日,老病常居半。其间迕忧乐,歌笑杂悲欢。 宋 · 苏轼《乔太傅见和复次韵答之》
crisscross;
5.触犯。
公貌宽而内忌,不亮吾忠,而吾数以至言忤之。 《资治通鉴》
offend;
迕的国语辞典解释
迕 wǔ ㄨˇ
详细解释
动
1.违背、违逆。
《汉书 · 卷五三 · 景十三王传 · 广川惠王刘越传》:“宫人畏之,莫敢复迕。”
2.遇、逢。
《后汉书 · 卷六六 · 陈蕃传》:“王甫时出,与蕃相迕。”
3.触犯、冒犯。
《资治通鉴 · 卷六三 · 汉纪五十五 · 献帝建安五年》:“公貌宽而内忌,不亮吾忠,而吾数以至言迕之。”《聊斋志异 · 卷二 · 巧娘》:“笑问:‘何迕巧娘?’生言:‘不自知罪。’”
4.夹杂、错杂。
《文选 · 宋玉 · 风赋》:“耾耾雷声,回穴错迕。”唐 · 李善 · 注:“错迕,杂错交迕也。”清 · 徐珂《清稗类钞 · 动物类 · 毗陵驿马》:“蹏声、铎声、箠声迕交衢,昼夜不绝。”
迕的两岸词典解释
迕字的翻译
obstinate, perverse
hartnäckig, halsstarrig (Adj)
ゴ さから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