耏字的意思和解释

nài ér

⽽部 共9画 左右结构 U+800F CJK 基本汉字

三级汉字

⽽ 部

9 画

3 画

左右结构

132522333

nài,ér

ji4

1222.2

U+800F

E8808F

MBHHH

DMJE

耏字概述

〔耏〕字拼音是(nài,ér),部首是⽽部,总笔数是9画

〔耏〕字结构是左右结构,可拆解为(⿰而彡)组成。

〔耏〕字仓颉码是MBHHH,五笔是DMJE,四角码是1222.2

〔耏〕字统一码UNICODE是U+800F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(基本汉字),十进制:32783,UTF8:E8808F

〔耏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三级字表中。

耏的意思

ér ㄦˊ

基本解释

同“”,胡须:“以麝揉苏,泽~颜鼻耳。”

兽多毛。

古水名,在今中国山东省淄博市西北。

姓。

详细解释

名词

胡须 当耏者完为城旦舂。——《刑法志》 耏罪亡命。——《后汉书·光武纪》。注:“轻刑之名。一岁刑为罚作,二岁刑以上为耏。

beard;

nài ㄋㄞˋ

基本解释

nài ㄋㄞˋ 古代剃去颊须、以示惩处的一种轻刑:“刑有髡、钳、刖、劓,小罪~。”

耏的国语辞典解释

ér ㄦˊ

详细解释

1.颊上的须毛。

《后汉书 · 卷三 · 肃宗孝章帝纪》:“沙漠之北,葱岭之西,冒耏之类,跋涉悬度。”《新唐书 · 卷二二一 · 西域传下 · 波斯传》:“祠夕,以麝揉苏,泽耏颜鼻耳。”

2.姓。如汉代有耏跖。

耏的两岸词典解释

ér ㄦˊ

详细解释

1.《书》两颊上的须毛。

祠夕,以麝揉苏,泽耏颜鼻耳(《新唐书‧卷二二一‧西域列传下‧波斯》)。

2.姓。

nài ㄋㄞˋ

详细解释

《书》古代一种轻度刑罚,只剃去鬓须而不剃发。

刑有髡、钳、刖、劓,小罪耏(《新唐书‧卷二二一‧西域列传下‧波斯》)。

耏字的翻译

whiskers

Trotz bieten, Bart (S)

barbe, (nom de famille)​

ジ ニ ダイ ナ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