檄字的意思和解释

⽊部 共17画 左中右结构 U+6A84 CJK 基本汉字

二级汉字 通用字

⽊ 部

17 画

13 画

左中右结构

形声字

12343251141533134

hat6

4894.0

U+6A84

E6AA84

DHSK

SRYT

檄字概述

〔檄〕字拼音是(),部首是⽊部,总笔数是17画

〔檄〕字结构是左中右结构,可拆解为(⿰木敫)组成,造字法是形声字

〔檄〕字仓颉码是DHSK,五笔是SRYT,四角码是4894.0

〔檄〕字统一码UNICODE是U+6A84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(基本汉字),十进制:27268,UTF8:E6AA84

〔檄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二级字表中,属次常用字

檄的意思

xí ㄒㄧˊ

基本解释

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:“此臣之所谓传~而千里定者也”。~文。羽~。~移(文体名,“檄文”与“移文”的合称。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;移文多用于晓喻或责备)。

详细解释

名词

1.形声。本义:檄文。

2.同本义。

太祖得书,便命移 《英烈传》制府下。 宋 · 文天祥《指南录后序》所有文,幕下儒生设意修词(“文”即文。古代用以征召、晓喻或声讨的文书)。 清 · 黄宗羲《柳敬亭传》守御。 清 · 方苞《左忠毅公逸事》

传檄(传布檄文);羽檄(上插鸟羽的古代征兵军书)

a call to arms in ancient times;

3.泛指信函。

使君子年善?来可求。 王安石《寄丁中允》

letter;

动词

用檄文晓谕或声讨。

按察司行文了知县去。 《儒林外史》其人士,于政治宗教,皆欲有所更革,顾终不成。 鲁迅《坟 · 摩罗诗力说》

檄调(行檄调动);檄委(用檄文晓谕、托咐)

announce;

檄的国语辞典解释

xí ㄒㄧˊ

详细解释

古代用于征召、声讨等的官方文书。

《史记 · 卷九二 · 淮阴侯传》:“今大王举而东,三秦可传檄而定也。”《文选 · 曹植 · 白马篇》:“羽檄从北来,厉马登高堤。”

用檄文饬令、告知等。

《聊斋志异 · 卷一一 · 王者》:“于是急檄属官,设法补解讫。”《儒林外史 · 第五回》:“汤知县把这情由细细写了个禀帖,禀知按察司。按察司行文书檄了知县去。”

檄的两岸词典解释

xí ㄒㄧˊ

详细解释

1.古代用于征召、声讨(敌人)或昭示(百姓)等的官方文书;今指批判性的声讨文章。

檄文、羽檄。

2.用檄文征召、声讨或晓喻。

严檄诸将。

檄字的翻译

call arms; urgency

anordnen, gliedern

déclaration de guerre

ゲキ ケキ ギャク コウ ギョウ ふれぶ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