取字的意思和解释

⼜部 共8画 左右结构 U+53D6 CJK 基本汉字

一级汉字 通用字

⼜ 部

8 画

6 画

左右结构

会意字

12211154

qǔ,qū

ceoi2

1714.0

U+53D6

E58F96

SJE

BCY

取字概述

〔取〕字拼音是(qǔ,qū),部首是⼜部,总笔数是8画

〔取〕字结构是左右结构,可拆解为(⿰耳又)组成,造字法是会意字

〔取〕字仓颉码是SJE,五笔是BCY,四角码是1714.0

〔取〕字统一码UNICODE是U+53D6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(基本汉字),十进制:21462,UTF8:E58F96

〔取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一级字表中,属常用字

取的意思

qǔ ㄑㄩˇ

基本解释

拿。索~。~书。~款。窃~。

选择。选~。~材。~景。~道。~样。

采用。采~。听~。吸~。可~。~精用弘。

得到,招致。获~。~经。~偿。~悦。

消去。~消。~缔。

详细解释

动词

1.会意。从又,从耳。甲骨文字形。左边是耳朵,右边是手(又),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。古代作战,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。本义:[捕获到野兽或战俘时]割下左耳。

2.同本义。

,捕也。 《说文》大兽公之,小禽私之,获者左耳。 《周礼》且今之勍者,皆吾敌也,虽及胡者,获则之,何有于二毛? 《左传 · 僖公二十二年》吴元济。 《资治通鉴 · 唐纪》

cut off left-ear;

3.斩获敌人的首级为取。

恨君不契丹首,金甲牙旗归故乡。 宋 · 苏轼《阳关词》

behead;

4.拿。

数斗归。 三国魏 · 邯郸淳《笑林》对面取人物。一葫芦。 宋 · 欧阳修《归田录》器械。 明 · 崔铣《洹词 · 记王忠肃公翱三事》

从架上取书;从巢里取蛋;取受(拿取和收受);取则(取作准则,规范或榜样);取将(拿取)

take; fetch; get;

5.通“”。娶妻。

妻如之何? 《诗 · 齐风 · 南山》于吴,为同姓。 《论语 · 述而》勿用女。 《易 · 蒙》可以冠子妻。 《礼记 · 杂记》昭公于 吴。 《左传 · 哀公十二年》终老不复 《玉台新咏 ·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还必相迎取。我近来得一个老小,清河县人。 《水浒传》

取女(娶妻);取亲(娶妻);取室(娶妻)

marry;

6.选取;选拔。

深思而慎 宋 · 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之。 明 · 刘基《卖柑者言》舍体而面。 蔡元培《图画》

取路(上路);取戏(采取游戏态度);取义(选择正义,就义而死);取人(选择人);取友(选取朋友);取途(选取经由的道路);取象(取某种事物之征象)

adopt; choose; select;

7.招致。

谗毁竟自 唐 · 杜甫《上水遣怀》

取罪(自我罪责);取讥(招致讥讽);取毙(招致丧身);取醉(喝酒致醉)

incur;

8.得到;取得。

不稼不穑,胡禾三百廛兮? 《诗 · 魏风 · 伐檀》青,之于蓝,而青于蓝。 《荀子 · 劝学》钻燧火。 《韩非子 · 五蠹》文能胜。 《史记 · 平原君虞卿列传》于人也奚焉。 唐 · 韩愈《朱文昌校昌黎 · 先生集》召闹怒。 唐 · 柳宗元《柳河东集》

取事(取得成就事功的机会;行事);取讨(讨取;索取);取和儿(取了和气。和睦相处);取真气(摄取天地间元气);取觅(收入;获得);取供(讨取口供)

seek; get;

9.博取 。

取选(求取功名;应试);取应(应举;参加科举考试);取誉(博取称赞或好名声);取宠(博取别人的喜爱,称赞)

curry;

10.攻取,夺取。

宋。 《墨子 · 公输》阳晋。 《史记 · 廉颇蔺相列传》

attack and seize;

11.通“”。

12.会合,集合。

郑国多盗,人于萑苻泽。 《左传 · 昭公二十年》

assemble; flock together;

13.积畜。

而利分寡。 《晏子春秋 · 外篇重而异者》

accumulate;

14.通“”。

15.跑,疾走。

王良御之,则日乎千里。 《韩非子 · 难势》上高堂,行殿下堂,孤儿泪下如雨。 《古乐府》

run;

16.趋向。

两者合而天下 《荀子 · 王霸》夸主以为高,异以为高。 《史记 · 秦始皇本纪》

tend to; incline to; hurry off;

副词

表示范围,相当于“”、“” 杨子取为我,拔一毛而利天下,不为也。——《孟子·尽心上》

only;

助词

表示动态,相当于“”、“”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。——文天祥《过零丁洋》

取的国语辞典解释

qǔ ㄑㄩˇ

详细解释

1.拿。

唐 · 常建《宿五度溪仙人得道处》诗:“前溪遇新月,聊取玉琴弹。”

取款、各取所需、探囊取物。

2.得到。

取乐、取暖、取信于人。

3.接受、收受。

《孟子 · 离娄下》:“可以取,可以无取,取伤廉。”

分文不取。

4.捕捉。

《诗经 · 豳风 · 七月》:“取彼狐貍,为公子裘。”

5.选择。

《三国演义 · 第六三回》:“统令魏延为先锋,取南小路而进。”

取士、取景、取道、取名。

6.求、寻求。

《文选 · 张衡 · 西京赋》:“列爵十四,竞媚取荣。”

自取灭亡。

7.迎娶。

《诗经 · 豳风 · 伐柯》:“取妻如何?匪媒不得。”《史记 · 卷三三 · 鲁周公世家》:“庄公取齐女为夫人曰哀姜。”

置于动词后,表示动作的进行。

唐 · 杜秋娘《金缕衣》诗:“劝君莫惜金缕衣,劝君惜取少年时。”

姓。如宋代有取希作。

取的两岸词典解释

qǔ ㄑㄩˇ

详细解释

1.拿。

取款、取出。

2.录用;采用。

录取、吸取经验、记取教训。

3.获得;招致。

取暖、取胜、咎由自取。

4.姓。

取字的翻译

take, receive, obtain; select

abheben (Geld)​ (V)​, abholen (V)​, einsetzen als, ausgehen von (V)​, zeichnen (V)

prendre, retirer, reprendre, obtenir, recevoir, adopter, choisir

シュ ソウ シュウ と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