髾字的意思和解释

shāo shǎo shào

⾽部 共17画 上下结构 U+9AFE CJK 基本汉字

⾽ 部

17 画

7 画

上下结构

12111543332432511

shāo,shǎo,shào

saau1

7222.7

U+9AFE

E9ABBE

SHFB

DCEE06 DEIE98 DEIE86

髾字概述

〔髾〕字拼音是(shāo,shǎo,shào),部首是⾽部,总笔数是17画

〔髾〕字结构是上下结构,可拆解为(⿱髟肖)组成。

〔髾〕字仓颉码是SHFB,五笔是DCEE06 DEIE98 DEIE86 ,四角码是7222.7

〔髾〕字统一码UNICODE是U+9AFE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(基本汉字),十进制:39678,UTF8:E9ABBE

髾的意思

shāo ㄕㄠ

基本解释

头发梢:“撮发为髻,散垂馀~于其后。”

旌旗上所垂的羽毛:“曳长庚之飞~。”

古代妇女衣服上的装饰,形如燕尾:“蜚襳垂~。”

髾的国语辞典解释

shāo ㄕㄠ

详细解释

1.发梢。

《广韵 · 平声 · 肴韵》:“髾,发尾。”《宋史 · 卷四八九 · 外国传五 · 占城传》:“撮发为髻,散垂余髾于其后。”

2.古代妇女衣服上的饰物,形似燕尾。

《汉书 · 卷五七 · 司马相如传上》:“衯衯裶裶,扬衪戌削,蜚襳垂髾。”唐 · 颜师古 · 注:“髾谓燕尾之属,皆衣上假饰,非髻垂也。”

3.旌旗上所垂饰的羽毛。

《后汉书 · 卷六〇上 · 马融传》:“曳长庚之飞髾,载日月之太常。”

髾的两岸词典解释

shāo ㄕㄠ

详细解释

1.《书》发梢。

撮发为髻,散垂余髾于其后(《宋史 · 卷四八九 · 外国列传五 · 占城》)。

2.《书》一种古代妇女衣服上的燕尾状饰物。

杂裾垂髾,目窕心与(《文选‧枚乘‧七发》)。

3.《书》旌旗上垂饰的羽毛。

曳长庚之飞髾,载日月之太常(《后汉书 · 卷六十 · 马融列传上》)。

髾字的翻译

tail of a comet; long hair

queue d'une comète, cheveux longs

ソウ ショ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