帊字的意思和解释

⼱部 共7画 左右结构 U+5E0A CJK 基本汉字

⼱ 部

7 画

4 画

左右结构

2525215

pà,pā

paa3

4721.7

U+5E0A

E5B88A

LBAU

MHCN

帊字概述

〔帊〕字拼音是(pà,pā),部首是⼱部,总笔数是7画

〔帊〕字结构是左右结构,可拆解为(⿰巾巴)组成。

〔帊〕字仓颉码是LBAU,五笔是MHCN,四角码是4721.7

〔帊〕字统一码UNICODE是U+5E0A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(基本汉字),十进制:24074,UTF8:E5B88A

帊的意思

pà ㄆㄚˋ

基本解释

布三幅之稱。布單。《説文新附•巾部》:“帊,帛三幅曰帊。”

頭巾。《廣雅•釋器》:“帊,樸也。”《玉篇•巾部》:“帊,幞帊也。”《廣韻•禡韻》:“帊,帊幞。”

道士所披之衣。形類僧人袈裟。《廣韻•禡韻》:“帊,衣樸也。”

覆蓋物品的巾。南朝梁劉遵《繁華應令》:“金屏障翠被,藍帊覆薰籠。” 又覆盖。唐韓愈《元和聖德詩》:“以錦纏股,以紅帊首。”

帳子。《六書正譌•禡韻》:“帊,帳也。”

手帕。《三國志•魏志•王粲傳》:“觀人圍棊,局壞,粲為覆之。棊者不信,以帊蓋局,使更以他局為之,

详细解释

名词

1.两幅宽的帛。

,帛三幅曰 《说文新附》。郑珍新附考:“三者二之误”。

silks in double width;

2.头巾 。

帊头(幞头)

scarf; kerchief;

3.巾帕。

棋者不信,以盖局,使更以他局为之。 《三国志 · 魏志》

handkerchief;

4.道士所披之衣 [Taoist priest’s robe]。

见其散发被黄巾 《南史 · 隐逸传上》

5.覆盖物品的巾。

以黄纹蔽之。 《太平广记》

a piece of cloth(used as a cover);

pā ㄆㄚ

基本解释

殘帛。《集韻•麻韻》:“帊,殘帛。”

帊的国语辞典解释

pà ㄆㄚˋ

详细解释

1.用二幅或三幅帛拼成的大巾。

《广韵 · 去声 · 祃韵》:“《通俗文》曰:‘帛三幅曰帊。’”《南史 · 卷八 · 梁本纪》:“梁王詧使以布帊缠尸,敛以蒲席。”

2.幞,即头巾。

《广韵 · 去声 · 祃韵》:“帊,帊幞。”

3.帐子。

元 · 周伯琦《六书正譌 · 卷四 · 祃韵》:“帊,一曰帐也。”

4.手巾。

《三国志 · 卷二一 · 魏书 · 王粲传》:“观人围棋,局坏,粲为覆之。棋者不信,以帊盖局,使更以他局为之。”

帊的两岸词典解释

pà ㄆㄚˋ

详细解释

用来擦拭手、脸的纺织品,多为方形。通“”。

罗帊、解帊为赠。

帊字的翻译

napkin, kerchief

ハ ヘ